梧州李氏家族——管理员:思铭——TEL:18907747888

梧州李氏家族(名一公支系)

当前位置: 李氏家族 > 家族故事 >

长洲李氏,一门人杰

时间:2011-04-26 23:17来源:梧州日报 作者:陈侃言 点击:
以下内容摘自梧州日报 梧州的长洲,是西江内河第一大岛,岛上风光绮丽,土地肥沃,桑基鱼塘,菜畦田垄,村落人家,星罗棋布;渔樵耕读,家给年足,一向是鱼米之乡,人才辈出之地。 话说长洲李氏一门,得从慈善家、教育家、著作家、名医李世瑞说起。 李世瑞(

以下内容摘自梧州日报

 

  梧州的长洲,是西江内河第一大岛,岛上风光绮丽,土地肥沃,桑基鱼塘,菜畦田垄,村落人家,星罗棋布;渔樵耕读,家给年足,一向是鱼米之乡,人才辈出之地。

  话说长洲李氏一门,得从慈善家、教育家、著作家、名医李世瑞说起。

  李世瑞(1659—1737年),字非凡,号月庵。籍贯梧州长洲(具体是洲上何村,失考)。清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吴三桂降清后又反叛,梧州几度被叛军占领,李举家徒居西南长行乡(今苍梧县广平镇)避乱。吴三桂叛乱平定后,迁居梧州城区水街(水街今址失考)。

  李世瑞年幼丧父,却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获岁贡,广西修仁县训导,但他请辞,未就职。五十五年,在梧州城北石鼓洞山麓修建鼓岩堂,并在堂前建一牌坊,名日“苍梧一胜坊”,题刻“云山毓秀”亭,名日“邀月亭”。五十八年,于邀月岩前建一亭,名日“石镜亭”。

  李世瑞善经营,家境富裕,知书达礼,爱乡修文,多次捐资建立书院、义学和社学以及其他慈善设施。在长洲尾(今竹湾村)兴建修明书院,供乡里族人读书,康熙六十年,在梧州城大南门外原南街义学旧址处建尊文阁一座,讲学3间,东西两旁书舍30间,以及门墙、厨厕等附属设施,规模颇大,名曰“修明义学”,又购置市内各处铺屋20多间,租予商贾,每年将租金税后所得作为义学维修及教师、生员生活费用。李世瑞亲自撰文《 修明义学记》云:

  在昔名邦,鹅湖、鹿洞千古传为盛事,梧邑远在天末,贤不共聚,学无常师……余不揣谫劣,用佐振兴,爰于故址后,建尊文阁一座……中造讲堂三间,东西建书舍二十,及庖湢(厨浴)门墙一一完成,颜曰:修明义学……虽不敢以鹿洞鹅湖是望,亦将为国家教化之一助也!

  文中可见世瑞为振兴乡邦文教,毁家纾学的一片拳拳赤子之心,为此善举他是不惜家财的。

  为造福于民,又购置珠玑巷民居铺屋40多间,收到年租银两,修造渡船。请渡工摆渡西江,不收渡钱,名曰“南义渡”。于火山渡口建亭,名曰“南渡亭”,作为商旅农人往返休息之所。置义田修复旧明备仓,购置田地、铺屋,将租银所得,捐给城隍庙等作为香油灯费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,在冠盖乡思务村建修明义学,十三年,李世瑞捐出田地租谷,作为药工庙僧人工、伙食之资。

  李世瑞一生精研苦读,学问深博,勤奋著述,内容丰富,有《世纪考略图》(1卷)、《地舆图记》(5卷)、《天文杂志》(4卷)、《集验医案》(1卷)、《诗文》(1卷)、《李非凡文集》刊行于世。曾士扬编的《苍梧县志》朽蚀残损,李世瑞发愤搜集资料,旁稽远考,续纂成《苍梧县志》(4卷)送县官审核后,于清乾隆元年(1736年)作序出版。

  清乾隆二年(1737年)逝世,终年79岁。墓葬在城西西江北岸湖村,后迁葬铜鼓山。《同治版苍梧县志》本传说他:“寿八十余,夫妇齐眉,子孙繁衍,人称积善之报。”

  李世瑞之孙李朝桐,也是“喜拯贫困,恤患难”的乡贤。朝桐,字少白,别号竹莊。其父李沼,字跃龙,岁贡生,生三子;朝桐最幼,早年失牯,母亲特别钟爱他。《同治版苍梧县志》本传载他“能自飾 飭厉言,动必礼法。二兄继逝,事嫂抚姪,一本至诚,姪亦遵训”。

  朝桐也获岁贡,将授派官职,但他无志仕进。李朝桐家境富裕,有一年他迁居古校场,刚好遇上水灾,且当年农民又歉收,他资助乡亲邻里,还驾小船一家一户送去钱米 ;冬天,则给贫苦人家送棉衣 。

  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 “十全老人” 乾隆皇帝在北京皇宫举行“千叟宴”  ,宴请全国各地选出的一千名年高德劭的贤翁,梧州李朝桐入选,由二子光炳、光烈陪护赴北京出席“千叟宴”典礼,受乾隆帝亲切接见,并得赏遊外宫,获皇帝御赐银如意一柄;两子被录为广业堂生员,留京读书。

  当时天下承平,士大夫彼此交谊,茶酒诗文相侣,莳花木陶然自乐,两广总督李侍尧是李朝桐昔年的旧交文友,他亲自到李朝桐家中造访,邑人把李朝桐比作东汉隐居子陵滩的严武,说他与总督交谊,绝不是私心干谒官员的。

  李朝桐治家严正,子姪个个都行为端正,勤学有礼,毋敢惰慢。朝购生子六人,有孙二十余人!

  李朝桐之孙李百龄,又是一位佼佼者。

  百龄字明伦,号仁山。自幼聪慧,气宇轩昂,为父所器重,父送其所珍之端砚给百龄说:你当用此砚光大我李家宗族之门风!百龄幼承母亲启蒙读诗书,父早丧,家道中落,而百龄却毅然负起家庭重担“舌耕助养,事母抚弟,孝友纯挚,其为人内明察而外浑厚,口不言人过,事不为已甚。”(县志本传,下同)。他教书为生,持家勤俭,躬耕苦读。27岁中贡生,37岁中进士,先后在浙江临海、富阳、兰溪、仁和及直隶的广宗等地当知县,又任为广东考官、佛山同知、嘉应直隶州知州、贵州都匀知府、山西河东盐法道等职。

  他任官,政声卓著“恤民爱士,尤慎折獄,屡决疑难,青天之名遍浙中”;任直隶广宗县令时,京郊蝗灾,百龄亲视调研,制定措施,发动群众,搜虫卵为佳肴 ,既灭蝗,又作菜,灭蝗大功告成,“政声上闻”,于是调海南崖州处理复杂的民族事务。崖州黎族,常受汉人之奸狡者欺蒙侵衅,百龄“惩劝并用,弊遂绝去”。调走之日,黎人数千民众,拦道相送,挽车哭别,依依不去。

  他任佛山同知时,林则徐任两广总制,查禁鸦片,请他条陈禁烟事宜。他告戒林则徐“毋操切,毋失信外夷,毋轻召募,贻累洞中机要!”林不听,发动不懂策略的民团士绅一哄而起,销烟气势虽壮,但失承诺而惹战端,果然被百龄言中,林被撤职查办。道光皇帝宣召李百龄解押汉奸鲍鹏赴京,并接见李百龄召问粤东、香港情形,“召对三次,恩奖频繁”,百龄“奏对详悉,上器焉,擢受贵州遗缺”任都匀知府。后升任山西河东盐法道。

  盐官从来就是肥缺,是官办的垄断行业,道光帝恩奖百龄这个肥缺,不知是考验他还是施惠于他。他履任不久,果然有盐商送上万金求赂,他严词斥拒了。任上,他兢兢业业,兴利除弊,充利国库,惠及百姓,深得民望。转任长芦盐运使,整飭法纪,严律盐政,革除陋规,张榜督察,使前任亏空补上。不久“亏项事发”,前任获重判,继任的他也受此案牵连,于是罢职回乡,结束仕宦生涯。

  回到梧州,百龄热心公益,出资修浚护城濠;修北山护坡,抵御地质灾害;修宗祠,置祀田,赈济兄弟,训砺子姪,“以勤俭谦谨家风整飭”。因《苍梧县志》系其高祖世瑞公所辑撰,久未续修,便“捐倡开局,採访编纂”(其后同治年间,悉由其子李璡等承先志,卒成其书)。

  李百龄六十岁寿终。其子三人,均有成就。

  长子李琇,官至盐运大使;次子李璡,为宣武县教谕;三子李璲尤为优秀,咸丰五年(1855年)中解元,同治二年(1863年)中进士,曾任邢部主事、郎中(五品)、地方监察御史、知府。

  长洲李氏,数代精英,一门人杰,光耀史册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-->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